曾經有一陣子,花很多時間努力透過上課或看書自修去改善自己的缺點,好讓自己在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現,但是結果不盡理想,頂多只能勉強應付。後來想想,生命有限,應該把時間花在更有意義、投資報酬率更高的事情上,那就是努力再提升自己的優點(天賦、專長)!!! 

  人在做自己擅長的事時,是快樂自在的,同時加上適當的訓練,輕而易舉地就可以有亮眼、超人的表現,甚至讓你揚名世界 (顯而易見的案例可以由許多世界級的運動明星身上看到)。至於缺點,只要稍加修飾或是找個可以和你互補的伙伴搭配,不要讓它變成你人生中的絆腳石即可。所以,面對個人的優缺點,應該是要"隱惡揚善",而非"截長補短"。

最近在報上看到洪蘭主講「社會上流行的大腦迷思」的摘錄報導"人生馬拉松 就是要動動腦",部分內容與我這陣子的體會頗為呼應 (=>更加強了我的信念),也讓我了解腦力成長的重要。在此將該文轉載如下。

 

人生馬拉松 就是要動動腦

2011/01/09  【聯合報╱記者蔡永彬/台北報導】

你相信「右腦開發」、「皮紋檢測」、「嬰幼兒學外語」嗎?這些廣告常讓父母們趨之若鶩,忙著將孩子送去「開發大腦」。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強調,所有的生活經驗都會改變大腦的神經迴路,成人的大腦依然有可塑性,所以「終身學習」的概念才是必要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,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承辦,聯合報、科學月刊、科學發展月刊、科學人雜誌、NEWS 98、Discovery頻道協辦的「2010展望秋季系列演講」。上周五最後一場由著作及演講經驗豐富的洪蘭主講「社會上流行的大腦迷思」。現場聽眾約350人,是本系列演講聽眾最多的一場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洪蘭引用英國格林爵士的話:「學校教育的目的,不是在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,而是在培養人格和情操、正確的社會觀念,以及交到好朋友。」她認為,「能力」和「學歷」不一定是相對的,前陣子交通大學有位學生為了幫女朋友慶生,在旅館點蠟燭,結果把房間燒了一大半就是例子。
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終身學習 破除大腦迷思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她從一幅大腦解剖圖指出,前腦是大腦中最重要的部分,但也是最晚成熟的部份。前腦包括人格的形成,其中有個區塊叫「眼框皮質」,是專門抑制不要去做不對的事,但因這個區塊晚成熟,所以許多小孩子會「一邊打人一邊說對不起」,明知這樣不對,但是無法控制自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人在出生時,腦中就有一生所需的腦神經細胞,之後發展的是神經細胞間的聯結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洪蘭認為坊間的「右腦開發」不正確,因為人的兩腦是連結在一起的,訊息千分之二秒就能傳過去,不可能只單獨訓練一腦。至於利用耳機,透過媽媽的肚皮讓胎兒「學英文」就更誇張,胎兒是泡在羊水裡,而空氣的傳音與水的傳音不一樣,胎兒不可能在子宮中分辨出b和p的差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89歲老人 腦長出新細胞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洪蘭強調,父母應該思考如何使孩子的大腦神經發展到最好,也就是懷孕時應特別注意飲食、情緒,出生後要誘導孩子主動學習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人腦中與學習、記憶有關的地區是「海馬回」,「海馬回」中的「齒狀回」會不斷產生新神經元,即使是成人的腦中也一樣,所以成人還是有學習功能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愛因斯坦是上個世紀公認「最聰明的人」,但洪蘭說,一個人不可能樣樣都好,因為大腦的體積有限,這邊較好,另一邊可能就不太好。例如愛因斯坦的空間能力非常優秀,但他生前留下的手稿中,錯別字多到別人幾乎看不懂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既然人不可能樣樣好,洪蘭認為,教育應該要讓每個孩子「發揮長處」,而不是「截長補短」;在哪裡跌倒,就換另一個地方爬起來。洪蘭舉1999年的研究表示,89歲老人的大腦能長出新細胞,所以沒有「輸在起跑點」這句話;人生是「跑馬拉松」不是「百米衝刺」。社會上偶爾可見某人花了好幾年、考了好幾十次,終於考上某一流學校或是國家考試,都讓洪蘭覺得非常可惜,因為他應考的這些時間可能足以讓他原本的長處有更優秀的發揮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即便如此,大腦還是會退化、會受干擾。洪蘭問台下的聽眾「有誰記得三天以前的早餐吃了什麼?」她說,大腦的記憶區像一塊白板,寫了擦、寫了擦,用久了有痕跡,就會影響寫在上面的字。就算是日復一日的工作也一樣,這叫「同質性干擾」,所以媽媽偶爾會忘記爐子上在煮湯、學生下課後會找不到腳踏車停在哪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如果家中有老人,可能會常常忘記東西放在哪裡,但老人找不到東西可能會緊張、血壓升高、臉色發紅,對身體不好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洪蘭建議可以寫下來,如果東西不貴(如老花眼鏡)就可以多買幾副備用,她家中還有裝設針孔攝影機,東西找不到的話就調帶子出來看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腦袋會變 沒不可教的孩子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大腦產生觀念、觀念引導行為、行為產生結果、結果改變大腦,這是一個循環現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洪蘭提醒現場家長,「改變」是大腦的天性,大腦的神經迴路會改變,所以沒有不可以教的孩子,「多鼓勵、少責罵」就可以讓孩子達成家長的期望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她舉1984年洛杉磯奧運美國男子體操金牌得主Bart Conner為例,Conner小時候有一次在家裡倒立用手走路,他爸爸看見了覺得很有趣,客人來時便叫他出來表演;這一點點的鼓勵就使得他在家勤練倒立,還進步到用手上下樓梯,在學校裡也常倒立行走吸引女生注意。後來他在平衡木、單槓和木馬上鍥而不捨的苦練,終於替美國拿到第一面男子體操的金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態度決定命運 陪他成長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洪蘭認為,每個人過去的經驗造成現在的自己,對孩子的態度決定他未來的命運。大腦演化就是為了求生存,「凡走過,必留下痕跡」;所以她強調要上學、要學習、生病了就復健。孩子需要安全感,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溫暖的家,陪伴孩子成長,並養成他閱讀累積知識的習慣,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。


http://mag.udn.com/mag/campus/storypage.jsp?f_MAIN_ID=13&f_SUB_ID=1219&f_ART_ID=295681 

arrow
arrow

    Fai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